在光泽县司前乡以北7.5公里处的山坳上,有一座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、造型高大雄伟的关卡——马铃关,与西向相隔5公里的云际关(现遗址始建于明朝弘治十四年即公元1501年,毁于文革之初)是姐妹关;与东向相隔15公里的鸭母关(现无遗址),形成三道抵御外侵的边关要塞。这是该县境内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关隘之一,从其形状、建筑技巧和风格,都堪称闽北关隘之奇观。一眼看去,确是雄风犹在。
据《乡志》记载,马铃关,始建于宋朝,因战事几度被毁。现存遗址重建于清朝咸丰三年(公元1853年),关内东南方向有一个平坦而又宽敞的山冈,可以安营扎寨,驰马操戈。自古以来,常有守关的军队在操练时的马蹄声、铃声,传到关里关外之山下,后来重建此关时,人们就把它叫做“马铃关”。虽久经风雨侵蚀,但“马铃关”三字还清晰可见。
马铃关关口向北,在前门内两侧各凿有两个门斗,安装约10公分厚度的包铁双合木门,在中间有一横杠,插在两侧石墙上,结构十分牢固。大门两旁和门洞内壁都是用30公分厚的条石砌筑而成,两边一直延伸到山坡上。门上方也是用条石砌筑,高度约有150公分,镶嵌在中间的一块大石板上,刻有楷书“马铃关”三个大字。整个关洞的深度约有360公分,总建筑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。
马铃关遗址,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,还能保存得如此完好,除了它本身科学的建筑结构外,还在于当地人对它的精心保护。在现代,无论是作为风景胜地,还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马铃关遗址都还值得继续保护。如果闽赣两地政府能对其加以修葺和完善,并且进行有关方面的开发,必将又是一处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(田裕铄 罗福日)——来自《大武夷新闻网》